祖母綠是綠柱石礦物族里面的綠色品種。純凈的綠柱石(化學式Be3Al2Si6O18)是無色的。其它的綠柱石族寶石品種包括:海藍寶石、金綠柱石和摩根石。而祖母綠的產(chǎn)生,是由于綠柱石在其結晶過程中有微量的鉻元素(Cr)以及/或者釩元素(V)加入到了它的晶體結構當中。
這些微量的鉻和/或釩導致祖母綠相聯(lián)系的綠色。不過 ,為了使這種寶石真正被定義為祖母綠,這兩種致色元素帶來的綠色必須占其體色組成主導的地位。否則,這種礦物就只能被稱為綠色綠柱石,這種綠柱石相當常見,她的其綠色是主要是來自于鐵(Fe)這個致色元素。
三顆綠柱石族的寶石。左邊那顆由鉻元素致色,因而被稱做祖母綠,而其它另外兩顆要么只有極微量的鉻(要么根本不含鉻),因此只能被歸類為綠色綠柱石。
祖母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寶石學上的特點,即她的多色性,表現(xiàn)在從不同角度觀察寶石,寶石會顯現(xiàn)出兩種略有差別的綠色(藍綠色和黃綠色)。多色性通過偏振光濾鏡進行觀察最為明顯(如下圖所示),多色性的存在對于切割祖母綠原石尤為重要。
通過二色鏡觀察祖母綠的兩種二色性的顏色。
根據(jù)原石的外觀和切割工匠的意愿,祖母綠原石會被切磨成不同的形狀和切工。大師級寶石切割工匠的往往能夠通過切磨,讓祖母綠能夠呈現(xiàn)出最佳的顏色,并將寶石內(nèi)部包裹體的肉眼可見度降至最低。包裹體是在寶石生長過程中被裹挾進入寶石內(nèi)部的物質(zhì):它可能產(chǎn)生于祖母綠晶體形成之前、期間或結晶成形之后,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的狀態(tài)。寶石切割匠在對原始晶體進行切割的時候,也需要盡量將材料的損耗降至最低。其中,最常見的祖母綠的切磨方式是八角形切割,在業(yè)界也通常被稱為 “祖母綠切工”。
常見的祖母綠切工
祖母綠頗為罕見,其必須的化學元素鉻(Cr)和鈹(Be)通常富集在非常不同的地質(zhì)環(huán)境里,因而形成祖母綠意味著發(fā)生過極為獨特的地質(zhì)、地球化學以及地質(zhì)構造變化。
偉晶巖是形成綠柱石和祖母綠所需的鈹(Be)的主要來源。偉晶巖是巖漿分化過程的副產(chǎn)品,當熱巖漿上升(侵入)上層地殼中的冷巖并慢慢冷卻時,偉晶巖也隨之成型。在這個過程中,外來的 “不相容”元素,如鈹,以極易揮發(fā)的相態(tài)富集并沿著裂縫進入其中。而偉晶巖中鉻元素的含量一般很低,鉻這一祖母綠中的主要的致色元素,則來自于超基性的綠色巖石。從地質(zhì)角度上看,祖母綠也確實主要形成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巖石類型緊密接觸的地區(qū),這兩類巖石能夠相互作用(例如,通過流體混合或交代變質(zhì)作用,即當巖石與周圍巖石反應時,由于添加或減少某些化學元素而導致巖石成分改變的過程)。而交往典型的此類祖母綠礦床有贊比亞的卡夫布(Kafubu)、津巴布韋的桑達瓦納(Sandawana)和俄羅斯的馬雷舍瓦(Malysheva)。
而在哥倫比亞,祖母綠并不是在巖漿環(huán)境中形成的。這一地區(qū)的祖母綠的形成于與構造活動有關的熱液條件下。由于交代變質(zhì)過程,主量元素(如Si、Al、K、Mg)、微量元素(Be、Cr、V、Fe、B、C)以及稀土元素從黑色沉積頁巖中浸出,并且沿沉積巖巖體的斷層和巖脈重新沉積聚集并結晶成新的礦物。大部分的哥倫比亞祖母綠都是在方解石礦脈中發(fā)現(xiàn)的(例如在下圖中,您可以看到黑色沉積頁巖母巖、白色方解石礦脈和綠色的祖母綠晶體)。
此外祖母綠的地質(zhì)年齡也是不同,比如產(chǎn)自哥倫比亞木佐(Muzo)的祖母綠,其年齡在3000-6700萬年,這比產(chǎn)自津巴布韋桑達瓦納(Sandawana)的祖母綠要年輕得多,后者的年代為19-24億年。
哥倫比亞木佐礦內(nèi)的方解石礦脈中的祖母綠
關于什么是祖母綠今天分享到這里,下期我們再見
]]>祖母綠因為名字原因,被貼上”奶奶戴的珠寶”的標簽。祖母綠英文名為Emerala,波斯語Zumurud,被中國音譯成祖母綠,才會鬧出“祖母戴的珠寶”的美麗誤會。
雖說不是祖母戴的珠寶,但它的歷史可比祖母更老。祖母綠是綠寶石中最名貴的品種,是四大名貴珠寶之一(紅藍綠寶石和鉆石),是世界上產(chǎn)量最少的寶石之一。
祖母綠的三大著名產(chǎn)地為哥倫比亞、巴西、贊比亞。
祖母綠最著名的產(chǎn)區(qū)就是哥倫比亞了。除此之外,贊比亞、巴西等地也有祖母綠產(chǎn)地。
產(chǎn)地對于祖母綠的價值影響還是相當大的。
祖母綠因內(nèi)含物豐富被冠以“花園寶石”的美稱,但由于帶來的注油問題卻令你望而生畏?
不要一味迷戀無油祖母綠,注油祖母綠一樣可以買,一樣有升值空間。
很多買家都會比較糾結于祖母綠浸油的程度,其實都是源于對祖母綠特性的不了解,浸油是對祖母綠的一種保護,是國際公認的優(yōu)化方式。
事實上,祖母綠很脆,天生就有很多裂隙,很多都需要注油保護,甚至原石挖出來就會浸泡在松脂油中,切割時則更是需要油的保護,你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預算挑選性價比最高的那一件。
浸無色油屬于“優(yōu)化”,其實是國際上廣泛認可的一種改善方法,浸無色油的祖母綠,證書中仍會標明“天然祖母綠”,然后在備注一欄寫明浸油程度。
對祖母綠注油優(yōu)化處理是被國際公認的,因此依然是天然祖母綠
經(jīng)過注油的祖母綠根據(jù)油的種類和油的殘留程度也分為很多等級,鑒定證書都會標明這些。人們接受的注油可分為天然無色油、人工合成無色油,如天然的松脂油或雪松油,相比之下天然油會貴一些。注油殘留程度也分微油、中油等級別,其中重油就沒有入手的必要了
在挑選祖母綠時,比起好凈度,對于顏色等級考量的優(yōu)先級更高一些,如果顏色純正濃郁,不帶有雜色調(diào),便在凈度上可以稍作讓步。因為天然祖母綠基本很難見到全凈玻璃體。
建議購買時盡量選擇帶有證書的祖母綠,因為很多處理的手段以及作假手法是無法用肉眼準確識別的,更何況產(chǎn)地、注油程度等細節(jié)都是需要寶石鑒定機構的專業(yè)儀器才能夠分辨的。
1、顏色 顏色對任何寶石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在認識寶石之前第一眼了解到的寶石資訊就是寶石的顏色,祖母綠也正是因為那抹濃郁的綠色而備受歡迎。祖母綠最好的顏色是“木佐綠”,濃郁翠綠,綠而不藍。
2、凈度 祖母綠通常具有肉眼可見的雜質(zhì)。因此,業(yè)界和一些消費者能夠理解并接受祖母綠中的雜質(zhì)。無肉眼可見雜質(zhì)的祖母綠特別有價值,因為它們是如此罕見。
3、產(chǎn)地 產(chǎn)地對于祖母綠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哥倫比亞因為產(chǎn)出優(yōu)質(zhì)的祖母綠而聞名世界,該產(chǎn)地的祖母綠的成礦原理和其它產(chǎn)地不同產(chǎn)出的祖母綠顏色較為純正,晶體也較為干凈深受追捧。
4、重量 當然是越大越好啦,但是做為日常佩戴,沒必要追求大,在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買自己喜歡的就好
5、切工 祖母綠大多數(shù)是切割成祖母綠型,聽名字就知道這是為祖母綠量身定制的一個琢形
大家get到了嗎?
]]>時至今日,哥倫比亞仍然是高品質(zhì)祖母綠的重要產(chǎn)地,也是從產(chǎn)值上說,最大的祖母綠產(chǎn)出國。而另外頗為重要的產(chǎn)地還有贊比亞、巴西和阿富汗。而較小的產(chǎn)地則包括俄羅斯、埃塞俄比亞、馬達加斯加、巴基斯坦和津巴布韋。
市場上發(fā)現(xiàn)的絕大多數(shù)祖母綠都經(jīng)過處理,以提高其透明度和外觀。在這種處理中,祖母綠的裂縫被油或人造樹脂填充,這需要適當?shù)嘏逗蜕昝鳌?/p>
祖母綠是綠柱石礦物族里面的綠色品種。純凈的綠柱石(化學式Be3Al2Si6O18)是無色的。其它的綠柱石族寶石品種包括:海藍寶石、金綠柱石和摩根石。而祖母綠的產(chǎn)生,是由于綠柱石在其結晶過程中有微量的鉻元素(Cr)以及/或者釩元素(V)加入到了它的晶體結構當中。
這些微量的鉻和/或釩導致祖母綠相聯(lián)系的綠色。不過 ,為了使這種寶石真正被定義為祖母綠,這兩種致色元素帶來的綠色必須占其體色組成主導的地位。否則,這種礦物就只能被稱為綠色綠柱石,這種綠柱石相當常見,她的其綠色是主要是來自于鐵(Fe)這個致色元素。
三顆綠柱石族的寶石。左邊那顆由鉻元素致色,因而被稱做祖母綠,而其它另外兩顆要么只有極微量的鉻(要么根本不含鉻),因此只能被歸類為綠色綠柱石。
祖母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寶石學上的特點,即她的多色性,表現(xiàn)在從不同角度觀察寶石,寶石會顯現(xiàn)出兩種略有差別的綠色(藍綠色和黃綠色)。多色性通過偏振光濾鏡進行觀察最為明顯(如下圖所示),多色性的存在對于切割祖母綠原石尤為重要。
根據(jù)原石的外觀和切割工匠的意愿,祖母綠原石會被切磨成不同的形狀和切工。大師級寶石切割工匠的往往能夠通過切磨,讓祖母綠能夠呈現(xiàn)出最佳的顏色,并將寶石內(nèi)部包裹體的肉眼可見度降至最低。包裹體是在寶石生長過程中被裹挾進入寶石內(nèi)部的物質(zhì):它可能產(chǎn)生于祖母綠晶體形成之前、期間或結晶成形之后,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的狀態(tài)。寶石切割匠在對原始晶體進行切割的時候,也需要盡量將材料的損耗降至最低。其中,最常見的祖母綠的切磨方式是八角形切割,在業(yè)界也通常被稱為 “祖母綠切工”。
祖母綠頗為罕見,其必須的化學元素鉻(Cr)和鈹(Be)通常富集在非常不同的地質(zhì)環(huán)境里,因而形成祖母綠意味著發(fā)生過極為獨特的地質(zhì)、地球化學以及地質(zhì)構造變化。
偉晶巖是形成綠柱石和祖母綠所需的鈹(Be)的主要來源。偉晶巖是巖漿分化過程的副產(chǎn)品,當熱巖漿上升(侵入)上層地殼中的冷巖并慢慢冷卻時,偉晶巖也隨之成型。在這個過程中,外來的 “不相容”元素,如鈹,以極易揮發(fā)的相態(tài)富集并沿著裂縫進入其中。而偉晶巖中鉻元素的含量一般很低,鉻這一祖母綠中的主要的致色元素,則來自于超基性的綠色巖石。從地質(zhì)角度上看,祖母綠也確實主要形成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巖石類型緊密接觸的地區(qū),這兩類巖石能夠相互作用(例如,通過流體混合或交代變質(zhì)作用,即當巖石與周圍巖石反應時,由于添加或減少某些化學元素而導致巖石成分改變的過程)。而交往典型的此類祖母綠礦床有贊比亞的卡夫布(Kafubu)、津巴布韋的桑達瓦納(Sandawana)和俄羅斯的馬雷舍瓦(Malysheva)。
而在哥倫比亞,祖母綠并不是在巖漿環(huán)境中形成的。這一地區(qū)的祖母綠的形成于與構造活動有關的熱液條件下。由于交代變質(zhì)過程,主量元素(如Si、Al、K、Mg)、微量元素(Be、Cr、V、Fe、B、C)以及稀土元素從黑色沉積頁巖中浸出,并且沿沉積巖巖體的斷層和巖脈重新沉積聚集并結晶成新的礦物。大部分的哥倫比亞祖母綠都是在方解石礦脈中發(fā)現(xiàn)的(例如在下圖中,您可以看到黑色沉積頁巖母巖、白色方解石礦脈和綠色的祖母綠晶體)。
此外祖母綠的地質(zhì)年齡也是不同,比如產(chǎn)自哥倫比亞木佐(Muzo)的祖母綠,其年齡在3000-6700萬年,這比產(chǎn)自津巴布韋桑達瓦納(Sandawana)的祖母綠要年輕得多,后者的年代為19-24億年。
顏色對任何寶石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在認識寶石之前第一眼了解到的寶石資訊就是寶石的顏色,祖母綠也正是因為那抹濃郁的綠色而備受歡迎。祖母綠最好的顏色是“木佐綠”,濃郁翠綠,綠而不藍。由于“木佐綠”這個名稱很有誤導性,會讓人認為是指木佐礦區(qū)產(chǎn)的祖母綠,Guild實驗室為了使市場更加規(guī)范,祖母綠的分級更加嚴謹首次提出了“沃頓綠”來表示祖母綠的最好的顏色級別,這也提醒廣大消費者要注意一些商業(yè)名稱的陷阱,以及了解最新的行業(yè)動態(tài)。
與優(yōu)化處理祖母綠天生多裂隙和包裹體,其內(nèi)部的包裹體十分豐富有“花園”的美稱。祖母綠的多裂也決定了其必須進行注油,注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祖母綠在切割拋磨過程中碎裂和改善祖母綠的凈度,這里必須要好好說明注無色油是被行業(yè)和消費者認可的一種優(yōu)化方式,注有色油則屬于處理,是不被認可和接受的。祖母綠還有很多的處理方法,例如填充。
產(chǎn)地對于祖母綠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哥倫比亞因為產(chǎn)出優(yōu)質(zhì)的祖母綠而聞名世界,該產(chǎn)地的祖母綠的成礦原理和其它產(chǎn)地不同產(chǎn)出的祖母綠顏色較為純正,晶體也較為干凈深受追捧。由于產(chǎn)量的不斷減少,哥倫比亞的祖母綠身價一漲再漲。贊比亞的祖母綠也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價格也在不斷上漲。
重量對于任何的寶石來說都是影響價格的一個硬性條件,尤其是對于名貴寶石來說更是如此。祖母綠多裂易碎,在切割拋磨的過程中的損耗相對于其它寶石來說要多得多。因次重量對于祖母綠的影響可以說是格外重要,要說每增加1克拉的重量都是價格的一個新臺階也不為過。
祖母綠大多數(shù)是切割成祖母綠型,聽名字就知道這是為祖母綠量身定制的一個琢形,可以最好的展現(xiàn)祖母綠的顏色,也可以最好的保護祖母綠,防止其尖角被磕壞。
祖母綠的色彩令人沉醉,祖母綠的身價更是不菲。但這樣誘人的寶石,卻有許多特殊的“瑕疵”,如“包裹體”、“裂隙”和“注油”等。更有天然祖母綠與合成祖母綠讓人傻傻分不清楚,本文就為大家來解釋其中奧妙。
說起祖母綠的內(nèi)部結構,就不得不提一提祖母綠那令人“不可思議”的成因。因為在理論上,祖母綠可以說是一種幾乎不可能存在的寶石。
祖母綠產(chǎn)生于完全不同種類的巖層之中,它們的化學元素本來就分屬不同地質(zhì)結構,原本并不太可能相遇結合。而且祖母綠也只在兩種不同巖層發(fā)生偶然接觸的時候才能誕生,這種偶然的幾率在地球成長過程中,實際上非常非常罕見。
祖母綠奇跡般地存在著,生長在通常處于高溫高壓狀態(tài)下的變質(zhì)巖中,那里的溫度和壓力變化都很大,這也是祖母綠有如此多裂隙的原因。而且由于先天環(huán)境的惡劣,祖母綠的內(nèi)含物也是十分豐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有裂和有棉。
棉是指祖母綠的內(nèi)含物包裹體,裂自然是裂縫,祖母綠的“棉”和“裂”都是再正常不過,而且只要不是外裂,對寶石的價值影響都不大。這些生長在裂縫里的內(nèi)含物拼湊出了一個神秘而美麗的世界,其種類之多之復雜,甚至被研究者稱為“花園”。
從伊麗莎白泰勒收藏的寶格麗祖母綠系列套裝,到每年佳士得和蘇富比拍賣出去的,都幾乎沒有干凈的,“瑕疵”們都放肆地在動輒幾萬美元的祖母綠作品中間杵著,每一任將它收入囊中的主人都不曾嫌棄過它的“瑕疵”。誠然,有時候“不完美”也是一種美。
從祖母綠的成因可知,祖母綠多瑕、多裂,目前的開采工藝要求保護原石,因此礦工在祖母綠原石被開采出來時,就將其浸在隨身攜帶的油罐里。這樣的做法能夠在后續(xù)的切磨過程中有效地保護寶石,使它不會輕易碎裂。而且除了剛開采出來的時候,祖母綠接下來的一系列切割、運輸過程都會泡油甚至泡在高壓油罐中,因此,祖母綠中含油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即使注油這一優(yōu)化手段已經(jīng)被人們廣泛接受和認可,但一顆天然無油的祖母綠的價格仍然比注油的祖母綠高得多。
GRS證書對祖母綠優(yōu)化注油有一個細致的劃分。對注油量的多少會給出None(無)、Insignificant(極微量)、Minor(微量)、Moderate(中度)、Prominent(明顯) 、Significant(重度),七個等級劃分。
雖然祖母綠注油與未注油的價值差別巨大,但是那些頂級無油祖母綠卻是可遇不可求。所以大家在選購祖母綠的時候,與其一味追求完美無油,不如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性價比高的祖母綠。
]]>